|
|
|
|
2019-11-25 第02版:要闻
| 大 | | 中 | | 小 |
|
|
法治文化浸润陕州 |
|
|
作者:□河南法制报全媒体记者刘爱丽马国福马建刚杨勇王悦李文卿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985 |
|
|
|
扫码看直播回放 11月22日下午4时许,河南法制报“平安河南沿边行”融媒采访团来到位于豫、陕两省交界处——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采访陕州地坑院景区。尽管天已转冷,但景区仍然游人如织。一队7人组成的巡逻队队员全副武装、手持器械在景区巡逻。 陕州地坑院管理处主任张春红告诉记者,陕州地坑院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被誉为“中国神秘古村落”,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就是它的真实写照。它所在的陕塬,世传为“分陕而治”的发生地,陕西由此得名。 “为了给景区旅游者一个安全的环境,我们加强日常巡逻,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并及时化解。”张春红告诉记者,“安保人员3分钟可到达任何一个角落。今年以来,景区没有发生一起事故和治安、刑事案件。” 行走在景区,关于安设、法治建设的标语、宣传栏随处可见。陕州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少恒说:“这里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让游客在游览地坑院的同时,增长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 在陕州地坑院景区八号院,一位女士手拿剪刀和红纸,边剪边唱。她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黄亮娥。记者问她能否剪出“法治中国、河南实践”8个字,她点头应许。只见她手中剪刀飞舞,几分钟后,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接着,她又唱起了宣传法治文化的歌曲。不大的窑洞内,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剪纸作品展示了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平安、和谐的景象。 在景区出口处,景区保安正在集合训练。景区安保部经理康佩玉带领记者来到监控室。监控室共6名员工,分三班制24小时全天候监控。 离开地坑院,记者来到西张村镇凡村,立刻被3000余平方米法治文化宣传墙吸引。 62岁的村民张来旭告诉记者:“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带领大家学法治、学种植技术,村里很平安,我们种的苹果今年大丰收!”言语之间,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建说:“近年来,凡村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村里成立了义务调解员,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里连续5年‘零上访’。” “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提高了群众对平安建设和政法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度。”陕州区委政法委的王卫东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陕州区政法机关的执法满意度和群众安全感在全省的排名逐年提升,连续3年获得全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