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10-01 第05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大 | | 中 | | 小 |
|
|
“有事找郭老,坏事能变好” |
郭现林义务调解35年,赢得村民尊敬 |
|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陈亚洲通讯员张旭长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489 |
|
|
|
平顶山市湛河区姚孟村有6000余口人,是湛河区数一数二的人口大村。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事找郭老,坏事能变好。”群众口中的郭老是指该村的“和事佬”郭现林。姚孟村群众之间不管有多大的矛盾,矛盾双方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郭现林,并且都能心服口服地接受郭现林调解。 ●●从忍不住上前劝解到喜欢上调解 现年81岁的郭现林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身材瘦小,精气神十足,走路大步流星,声如洪钟。因为踏实肯干、为人耿直,郭现林年轻时被村民们一致推荐为生产队队长。当时生产队里不管谁家有了矛盾,都由他出面主持公道,被群众亲切地称作“铁包公”。郭现林真正开始热衷于矛盾纠纷调解,要从1982年说起。 那一年,他当兵的大儿子在部队的一次抗洪救灾中牺牲了。噩耗让原本开朗的郭现林一下子消沉起来,他整日闭门不出,不多言语。为了让郭现林的心情尽快好起来,乡亲们纷纷来劝慰他,村里的老支书专门让他到村大队部的值班室上班。 当时,经常会有一些邻居或小两口,因琐事来村大队部找村干部评理。每遇到这种情况,郭现林总是忍不住上前劝解,甚至跑到当事人家中反复劝说,直到调解成功为止。郭现林发现,在劝慰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劝慰了自己,心情好转了不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调解。 由于郭现林原本人缘就好,再加上他的执着和耐心,这个原本让很多村干部头疼的差事竟被他热心地承担了起来。后来,在村两委的推荐下,当地司法部门正式为郭现林下聘书,聘请他为“义务人民调解员”。35年来,调解工作为郭现林赢得众多村民的尊敬和爱戴,他也变得越来越乐观,身体也越来越好。 ●●带着最大的真诚感动矛盾当事人 在调解矛盾时,郭现林总是带着最大的真诚。一个夏季的深夜,正下着暴雨,郭现林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他开门一问,原来是两户邻居因排水问题引发纠纷。这两户邻居本是堂叔侄关系,由于堂侄家排水管伸得太长,雨水正好浇在了堂叔家的夹墙上。堂叔要堂侄堵住排水孔,但堂侄怕排水不利,房屋漏水,说什么也不堵。郭现林见两方各不相让,急忙找来一个塑料袋,在暴雨中爬上房顶,将塑料袋绑在了排水管上,雨水立刻不再往房子上浇了。叔侄俩见状,急忙扶郭现林爬下梯子。郭现林对堂侄说:“快找个铁锹,给你叔家挖个排水沟!”叔侄俩儿说啥也不让郭现林再动手,两人很快疏通了院中的积水,非常感激地把郭现林送回家了。据郭现林讲,为化解双方矛盾,他自掏腰包请双方当事人吃饭、买礼物看望双方住院的病人是常有的事。 ●●多啃法律读本方法越来越灵活 郭现林只有初中文化,但为了干好调解工作,他在不惑之年毅然啃起了法律读本。值班室里,摆放着整整一书柜的法律读本,每本书上都有郭现林用笔圈过的痕迹,报纸上每有经典案例,他都会剪下贴在笔记本上。这些年来,经他粘辑的笔记本竟有一尺多高。郭现林调解的法子也越来越灵活了。 村子西头有弟兄俩做生意发了财,可是因为一套祖宅,兄弟俩成了冤家。一处好好的院子,任凭杂草丛生,谁也没法在那儿盖房居住。老大家的孩子到了结婚的年龄,需要建房,急得团团转,就找到了郭现林。郭现林拿着一份《河南法制报》来到老二家,说:“娃,你见多识广,这报纸上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我理解不了,你看看给我讲讲吧。”老二看后,久久不语,最后说:“郭叔,我和我哥宅基地的事,你咋说,我咋办。”就这样,在郭现林的反复协调下,老大给老二出了一部分资金,宅基地归老大所有,兄弟俩最终握手言和。 几十年一晃而过,郭现林经常忙于调解矛盾,见惯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心胸变得豁达开朗,心态愈显随和平淡。他经常打电话勉励两个成家的儿子在外好好工作,自己则在家悉心呵护老伴儿,并总是在自家小院里摆上一壶茶,笑脸盈盈地劝解着矛盾纠纷双方。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