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9-08-28
2019-08-28 第06版:法治专题 大 |  中 |  小 

村里来了“检察蓝”

——夏邑县人民检察院扶贫工作侧记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何永刚通讯员孔平梁远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811
    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萧瑟深秋,或者寒冷冬季,夏邑县太平镇双黄庄村和胡桥乡李楼村两个村的农家院落里都会传来欢声笑语。
    夏邑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深入贫困户家中,与帮扶对象同坐一条板凳、同议一件事,保障了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誓言。
    两个帮扶村,近5年时间,1800多个日夜,312户扶贫对象,该院检察官们在这里演绎出了一幕幕立体感人的动人故事。
●精准扶贫把使命扛在铁肩上
    2014年8月,根据夏邑县委统一安排部署,夏邑县检察院开始结对帮扶胡桥乡李楼村。2016年5月,该院又与太平镇双黄庄村攀上了“亲戚”。
    该院检察长董金环到任后,该院党组更是加大了对两个村的扶贫力度。
  “心里装着群众,感情连着群众,办事想着群众,发展为了群众。”这是该院党组扶贫的“原则”。
    董金环多次带头到两个村调研、走访、慰问,了解群众的需求,找准脱贫致富突破口。
    为高效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该院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坚持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到人。该院共组织中层正职以上干警33人驻村帮扶,要求干警经常性到贫困户家中“走亲戚”,摸准帮扶必需的,摸透适合脱贫所需的,号准症结下药,做到扶贫精准对接。
    近5年时间里,驻村工作队走遍了两个村的沟沟岔岔、田间地头,见证了村民们一步步脱贫致富的发展历程。两个村子哪户有几口人、每年收入多少、都在哪儿打工、哪个贫困户还存在啥困难,工作队员们都一清二楚……
●真情扶贫“检察蓝”变成了“泥腿子”
    早在检察官还没入村前,村里的乡亲们都听说“村里要来检察官啦”,可半个月过去了,乡亲们也没看到身着制服的“检察蓝”,只看到了一个个双腿沾满泥土的忙碌背影。
    驻在村里,走村串户成了家常便饭,只要群众需要帮助,无论大小事,检察官们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帮忙。
    双黄庄村的张瑞华上有90多岁瘫痪在床的婆婆,还有70多岁的父亲,下有左眼有残疾的丈夫,家庭情况特别困难。孙女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急需手术治疗。走访中,该院驻村帮扶队员任琰琰了解这一情况后,先后往返郑州三四趟,帮助联系医院、联络医生,使张瑞华的孙女做了手术,得到了及时救治。
    李楼村村民李世义患有贲门癌,80多岁的母亲患阿尔兹海默病,儿子正在读大学。李世义对生活丧失信心。董金环在对他进行“一对一”帮扶时,为他解决了医疗报销的难题,为他的儿子申请了助学贷款,将他的妻子送到粉丝厂打工。扶贫车间就建在李世义的家门口,董金环又协调让他在工地上打零工,每天能收入八九十元钱。
    李世义患病需长期服药,今年春节后,驻村第一书记邵风光自费买了10盒补血口服液送到李世义手中。
    讲解家畜养殖知识、帮村里上项目、修路……检察官们除了会办案外,俨然已经成为“多样人才”,不仅要能解释医保政策,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进行心理疏导,查看农田林地和汛情防治,传达党的惠农扶贫好政策,还要到贫困户家中了解帮扶措施成效,查看危房改造进度。
●成功脱贫感激存在群众心里
    在扶贫中,该院为两个村先后自筹资金50余万元帮助改造村室,协调财政资金投入170多万元完成村内道路硬化,整修新建道路10多公里,投资280万元新建光伏发电站一座,投入10万元完成水渠清理建设;投入50余万元建成扶贫车间,发展大棚蔬菜、西瓜以及优质葡萄种植500余亩。
    检察官们的心,群众能感知;检察官们的情,群众都记得。他们也以自己最朴素的真情回馈着检察官们的帮扶。
    7月8日,太平镇双黄庄村第一书记王文宗一进村便被他的“老熟人”们——该村贫困户张新建和几名村民团团围住。村民们把一面绣有“尽职责心系百姓解民忧情倾万家”的锦旗送到王文宗手上。
  “因为夏邑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到来,我们住上了新房,没有了后顾之忧。”张新建动情地说。王文宗帮他们申请了低保,联系县医院多次为其进行免费体检,并保证其可享受住院免费等各项优惠政策……
    李楼村村民刘某某的妻子郑红艳也写来感谢信,感谢驻李楼村第一书记邵风光。郑红艳在信中说:“……要不是邵书记和检察院的领导们,我们这个家可能就没了……”
    李楼村党支部书记李世民告诉河南法制报记者:“4年多的努力工作,俺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俺村的贫困户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俺村告别了过去的‘泥水路’,检察院还为俺村安装了60盏路灯和全民健身器材,过去偏僻、贫穷、落后的面貌再也没有了。有的村民说,现在在村里住着,比在城里住着还舒心。”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