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4-01 第03版:法眼观澜
| 大 | | 中 | | 小 |
|
|
不能让App毫无顾忌窃用个人信息 |
|
|
作者:□高风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091 |
|
|
|
日前,新华社播发新华视点文章,揭露了目前各种商业App窃取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人们面对的现实是:诸多App正在偷窥你的生活!部分App申请了很多与实际功能不符的敏感权限。 从网络内容的视角来看,个人网络生活信息的保护与非法使用直接影响着网络生态的良性发展。当然,人们期望通过有效的法治治理,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社会利益的损失。 有关部门公布的2018年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96.6%的安卓应用以及69.3%的ios应用都在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其中74.7%的安卓应用是在“越界获取”,即读取那些与应用功能无关的隐私信息;常用工具、生活购物、影音娱乐等类别的应用是越界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的高发地带,网络已成为诈骗的重灾区。 由此可见,个人网络信息被非法获取的比例很高,由此还带来了个人财物的损失。 个人隐私泄露,会带来许多潜在的风险:App平台通过调取与功能无关的权限,通过设置“霸王条款”,让用户成了“透明人”;个人信息被泄露后,被非法买卖,导致人们被营销活动骚扰,甚至被犯罪分子诈骗。同时,一些平台会利用获取的信息大数据“杀熟”。 网络生活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网络经济也必须是法治经济。维护良好的法律秩序,是一切网络活动的应有之义。分享经济、普惠金融、智慧医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开放的互联网带来无限可能,但是“安全有序”是实现网络经济无限可能和长期繁荣的基本前提。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和认真解决网络空间存在的信息泄露、网络窃密、网络诈骗等问题。 在互联网上,个人隐私信息频频泄露,从保护公民隐私权甚至合法财产利益的角度出发,应当引起社会和司法实践的重视。我们不能把此类法律问题仅仅涂上违反商业道德的色彩,让各类App窥视公民个人隐私成为游走在法律边沿的幽灵。 因此,我们不能仅靠呼吁广大网民、消费者练就“火眼金睛”,增强辨别能力。虽然提高网民的自我隐私保护意识,也是应对App不当获取隐私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法治社会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治理手段。 法治建设如何应对突飞猛进的互联网发展?如何让网络技术既便利生活又无损于社会善良风俗、更不能冲撞法律的底线?笔者认为,应提醒和督促社会各界和法律工作者时刻保持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关注。更重要的是,有必要尽快明晰制度准则,明确各类App获取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权限,规范商业排名活动,廓清其基础业务与增值服务之间的边界,禁止商家利用公民的隐私信息牟利。 网络空间的规则与秩序,需要每一位参与者共同构筑,如果任由少数人把这潭水搅浑,最终所有人都将是输家。行业自律和个人保护意识都不足以保护公民的隐私,必须依赖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来加以保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