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9-03-19 第15版:回望历史
| 大 | | 中 | | 小 |
|
|
追溯历代禁酒令(下) |
|
|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马国福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545 |
|
|
|
楚恭王:严惩因酒耽误战事的名将 “西周以后,中国历代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禁酒的规定。”王云红说。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中原,楚国国君楚恭王率军与晋国作战,鄢陵吃了败仗。大司马子反是楚恭王非常赏识的一名干将,在这次征战中奋力杀敌,回营后,几碗酒下肚,便一头栽在床上。 楚恭王召子反前来商量对策。仆人报说子反病了,楚恭王急忙来到子反的帐中查看病情。一进帐,看到烂醉如泥的子反,楚恭王怒火中烧,对天长叹:“天败我也。”事后,楚恭王将因酒误了战事的子反杀了,班师回朝。 西汉:“禁群饮” 汉初实行“禁群饮”制度,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史记·文帝本纪》文颖注)。“禁群饮”是根据《酒诰》制定的,其精神影响远及日本。 “历史上,禁酒除了政治原因外,更多的还是因为粮食问题。”洛阳市地方志协会副会长马正标说,“每当碰上天灾人祸,粮食紧张,朝廷就会发布禁酒令。而粮食丰收时,禁酒令就会解除。” 三国:五花八门的禁酒令 三国时期,各路势力的禁酒令五花八门,出现了很多趣事。 曹操为防酒害,于建安十二年颁布了禁酒令。孔融不理解曹操的良苦用心,在一封题名为《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的信中,他称“自古不能无酒,大汉江山靠的就是酒。”曹操给孔融回了一封信,原信已经查不到了。但孔融又给曹操回复了一封信,信中说:“昨承训答,陈二代之祸,及众人之败,以酒亡者,实如来诲。”这场禁酒与反禁酒之争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刘备刚入蜀时,为了筹措军粮,颁布了严厉的禁酒令,禁止民间酿酒。 吕布为防止诸将饮酒误事,颁布了禁酒令:军中任何人不得饮酒。他手下大将侯成等人因找到了走失的马匹,私自酿酒并进献吕布,以示庆祝。不料吕布却将酿酒的诸将统统责打一顿。侯成等将军因此心怀怨念,趁吕布睡觉之时将其捆绑,然后献城投降。 榷酒制和税酒制 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一种禁酒令,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最早对酒课以重税的人是商鞅。他没有明文禁止酿酒和卖酒,但提出政府要对酒加收十倍成本的赋税。到了汉武帝天汉三年,汉武帝宣布施行变相的禁酒令——榷酒制度,即酒要由政府专卖。汉武帝依靠卖酒换来的军费南征北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榷酒制度发展到后来,又演变成税酒制度。税酒制度下,酒由民间商家经营,政府只负责收税。 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了酒类专卖制度,将酿酒和喝酒的权利还给了百姓。唐朝也是一样,强大的国力给百姓提供了很高的生活质量。安史之乱摧毁了盛唐,唐德宗为筹措军费,于782年重开榷酒制度,直至唐朝灭亡。 朱元璋为禁酒不许种糯米 成吉思汗最讨厌饮酒误事,所以,元代前期的禁酒令非常严苛。元世祖在1283年宣布严禁私人酿酒、卖酒,“有私造者,财产子女入官,犯人配役”,在1290年又将处罚变更为“犯者死”。但是,元后期以后,禁酒令松懈,各类酒馆又开始繁盛起来。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诏书令国民“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连酿酒的糯米都不许种植。大将胡大海之子因触犯了禁酒令,朱元璋不顾胡大海正领大军出征在外,亲自手刃犯人。但随着朱元璋的离世,酿酒、卖酒、喝酒又恢复如常。 乾隆“永禁造酒” 清代最著名的禁酒令和对禁酒的争论发生在乾隆年间。乾隆元年,内阁学士方苞向乾隆提出针对西北五省的禁酒令,理由有两点:一是这五省本来就穷,二是这五省百姓酒后犯罪率高。 乾隆考虑了大半年后,冒失地令这五省“永禁造酒”。 马正标说:“当时的刑部尚书孙嘉淦首先表示将抗旨不遵,他的理由是,烧酒用的是粗粮,黄酒用的是细粮,一旦禁酒,那些粗粮无法储备,可能衍生腐败和走私。” 乾隆旋即昭告五省总督进行讨论,五个总督都反对“一概禁止”的做法。乾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实施受灾之年之地减少酿酒的措施。这些措施逐渐被编入清朝法令,演变成通行全国的法律制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禁酒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