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11-12
2018-11-12 第03版:法眼观澜 大 |  中 |  小 

职场监控不能越过法律边界

作者:□郭跃华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964
    前脚投求职简历,后脚公司老板就收到报告;上午逛淘宝,下午就被点名罚钱——近年来,大数据相关行业的公司遍地生长,而职场监控软件开发及应用作为其中一支,发展尤为迅猛。据《工人日报》报道,面对职场监控软件,企业主认为“全方位看穿员工”有利于强化管理,员工则认为隐私被侵犯。
    根据媒体的报道,3个月前,杨兵突然被公司辞退,事后才知道公司购买了职场监控软件,前脚他投出简历,后脚老板就收到“告密信”。杨兵认为企业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到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劳动人事仲裁院申请仲裁,但他的诉求没有得到支持。
    因职场监控引起的法律纷争并不鲜见。今年4月份,有媒体曝出,沈阳市铁西区一家外贸公司销售经理蒋桐带着手机出去办业务,中午休息时间,移动考勤App上通过手机定位得知她曾出现在沈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随后,蒋桐被公司通报批评并罚款200元。
    无论是考勤打卡,还是安装摄像头,或者进行GPS定位、安装监控软件等,随着科技的进步,职场监控也不断更新,其中不乏高科技手段。在百度上搜索“企业监控软件”等关键词,“限制员工上班刷微博的最佳解决方案”“员工想离职老板要先知”等广告铺天盖地。当然,企业进行职场监控也可以理解,换个角度来说,无论哪家企业,都不希望自己的员工在工作期间“不务正业”。
    其实,职场监控是一把双刃剑,对员工的管理越细致和密不透风,越会让员工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从而感到焦虑和不安,形成“时时刻刻被监控”的压抑氛围,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让员工产生抵触情绪。人不是机器,不可能8小时之内都满负荷工作,对员工“天网”式的监控,往往会引起员工的反感而适得其反。
    另外,职场监控也应该有边界,不能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的大环境下,一些企业对员工的监控已经侵犯了员工的个人隐私等权益。比如,一些企业在员工的手机上下载App软件,员工每天的行踪都被公司掌握得一清二楚,涉嫌侵犯员工的隐私和人格。一些用人单位用监控软件,监控员工的私人聊天记录。
    笔者认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对员工进行必要的监控,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罚,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本无可厚非,但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监控也要有个度,应该建立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尊重员工的基本人权。否则,如果采取极端手段对员工进行监督,很可能会触犯法律。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