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9-27 第03版:重点阅读
| 大 | | 中 | | 小 |
|
|
让法治为乡村振兴助力 |
|
|
作者:□河南法制报记者董景娅/文王富晓/图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3495 |
|  | | ▲田间地头普法 |
|
|
|
阅读提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色彩斑斓、硕果飘香的秋天不仅是美丽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9月23日,我们迎来了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这个节日,弘扬的是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是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大大提升了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振兴,普法先行。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村大省、劳务输出大省。近年来,我省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脱贫攻坚、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工作,深化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积极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化基层法治创建,为增强农民法治观念、促进乡村文明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 现场 丰收节里普法忙 ●买到假农药、假种子怎么办?国家这两年的惠农政策有哪些?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工如何有效维权? 9月20日上午,鹤壁市政府南门九州路一侧的人行道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前来咨询问题、了解政策的群众络绎不绝。作为鹤壁市“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的“三农”法治宣传一条街活动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举行。 ●9月21日,洛阳市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在孟津县卫坡村隆重举行。孟津县司法局借此契机,积极组织机关同志和法律工作者到活动现场开展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法治宣传活动,为农民朋友送上一道“法治大餐”。 此次宣传活动以“法治助推三农发展”为主题,从农民朋友切身利益出发,现场设立法律咨询点为农民朋友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对农村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宅基地使用、消费维权、劳动合同等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和实际案例为他们答疑解惑。 ●9月21日,为喜迎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由原阳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明办、县司法局、县文体局、县卫计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法律”“四下乡”活动正式启动。此次宣传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广大群众送去了惠农政策宣传、免费医疗服务和丰富的文化、法律知识大餐。 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通过摆摊设点、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服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赠送法治文化围裙和法治文化纸杯、摆放宣传展板等形式,向基层群众重点宣传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举措 精准宣传 法治观念深入农心 “原来中央的政策是这样的,这下我明白了。”“这些事原来都是有法律依据的。”…… 近日,在杞县于镇南江庄村,村口扶贫明示牌上的内容引发了村民的关注和讨论,而这块扶贫明示牌是开封市扶贫工作队带来的。河南法制报记者了解到,为了与村民达成依法守法的共识,今年以来,开封市司法行政系统扶贫工作队积极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开展法治扶贫宣传,使村民知法、懂法,减少因不懂法而导致的贫困,积极搭建法治扶贫新平台,其中扶贫明示牌就是该局扶贫队根据村民的阅读习惯量身定制的。 这是我省积极推进“法治助扶贫”的一个缩影。目前,我省的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农村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迫在眉睫。我省大力实施“法治文化提升”工程,加大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广场、法治宣传栏(橱窗)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力度,组织法治文艺团体和普法志愿者深入农村,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法律知识。 “以前老觉得律师离我们很远,现在村里有了法律顾问,遇到拿不准的事群众都愿意听听法律顾问的意见。”鲁山县赵村乡三道庵村党支部书记武学新说。地处深山的三道庵村刚刚在村法律顾问李士鹏的帮助下解决了荒山承包和土地确权的问题,避免了一起群体性纠纷。 去年,我省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村居法律顾问)建设的通知》,在每个村居至少配备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帮助村居法律顾问开展日常法律服务工作。村居法律顾问可以针对现在普遍存在的多种诈骗手段向农民朋友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教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还能给他们解决养老法律问题以及邻里纠纷问题。法律顾问作为向农民普法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农村普法宣传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外,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创建也是农村普法的一个重要平台。省民政厅、省司法厅每年组织开展全省“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两年多来共命名表彰215个省级民主法治村、104个民主法治社区。 成绩 夯实根基 法治创建结硕果 今年7月28日,司法部、民政部公布了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名单。我省新密市超化镇黄固寺村、郑州市金水区东风路街道办事处轻院社区、登封市徐庄镇刘沟村等50个村(社区)上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截至目前,我省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荣誉称号的村(社区)已达179个。 此外,省级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创建工作也取得累累硕果。今年2月9日,省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司法厅、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命名表彰2017年度全省“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的决定》,授予新郑市新村镇前洼王村等49个村为全省“民主法治村”,授予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办事处康桥华城社区等34个社区为全省“民主法治社区”称号。两年多来,我省共命名表彰215个省级民主法治村、104个民主法治社区。 我省积极动员法律服务工作者、普法志愿者、人民调解员深入乡村,加强宪法、选举法以及婚姻家庭、劳动合同、安全生产、工伤保险、职业病防范、法律援助、脱贫攻坚等与农民、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氛围,正在我省广大农村蔚然成风。 家住三门峡市湖滨区五原路社区的张先生前段时间遇上了烦心事。日前,暴雨袭击三门峡,张先生停在楼下的汽车,被六楼杨先生家掉落的雨搭砸了个坑。因为赔偿问题,两家协商不成,物业也处理不当,三方争吵不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张先生拨通了法律顾问王润泽律师的电话,没想到不到4个小时就解决了问题,王律师还给大家进行了一次侵权责任法律知识普及。门卫吴大姐也直竖大拇指:“王律师调解得真好,要不然这事儿真不好办。” “遇事找老朱,已经是我们镇老百姓的共识。”开封市祥符区朱仙镇村干部焦晓朋向河南法制报记者介绍说,“以前,老百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直接找到政府部门去上访,现在,老百姓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去问问司法所所长朱所长,咨询一下相关的法律法规。” “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我们能感觉到村民们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镇里的信访案件逐年下降,法院的立案在逐渐上升。老百姓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焦晓朋乐呵呵地说。 展望 持续推进 服务乡村振兴 8月20日,天色刚暗,濮阳县海通乡两门社区内便沸腾起来了,听说有县里组织的戏曲下乡演出,两门社区及周边村庄的群众纷纷赶来观看演出。 伴随着铿锵的锣鼓,一部乡土气息浓郁的现代豫剧《大年初一雪花飘》精彩上演,唱的是身边事,演的是身边人。台上唱得精彩,台下听得专注,还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两门社区村民李刚俊说:“咱濮阳县司法局普法扶贫戏曲演出非常吸引我,我从中懂得了扶贫政策、法律知识。”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法律,繁荣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是我省今后农村普法宣传的重要方向。省普法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下一步,我省将积极鼓励和引导法治微电影、法治小小说、法治相声、戏剧、小品、绘画等法治文化产品的创作,注重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推广三门峡法治剪纸、舞阳农民画、平顶山马街书会等法治文化与传统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的做法,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同时,我省将继续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脱贫攻坚、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化法律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重点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选举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继续开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法治宣传教育之中,把法治精神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的弘扬传承结合起来,引导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动形成崇法尚德、扶正祛邪的社会风气。 深化基层法治创建也是今后我省农村普法工作的一个重点。下一步,我省将加强乡村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深化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健全村(居)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完善村(居)民的自治制度和机制,推动“一村一法律顾问”建设和城乡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农民和社区居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促进民主管理、依法自治,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融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