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系列报刊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8-07-23
2018-07-23 第03版:法眼观澜 大 |  中 |  小 

愤怒前请多问一句“为什么”

作者:□尚迪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696
    近日,两名公职人员因为着装问题“火”了。
    7月17日,一段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中,一名仅穿泳裤的男子将另一名骑摩托车未戴头盔的男子拦停,并出示了警官证。7月18日,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公安局就此事作出官方解释:“穿泳裤执法”的男子是该局二里派出所所长,当时正化装成游泳群众查找非法捕鱼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其间制止不安全行驶行为,属正常履行法定职责。
    7月19日,有网友发出一张照片,并附言:“改进窗口工作作风吗?海关真是走在前列。”照片中,一名身穿吊带裙的女子坐在防城海关行政审批受理窗口前处理事务。随后,有知情人员在评论中提醒:事出有因,该女子当天已请假,离开时碰到有人来办事,为了不耽误他人,临时穿着便装返回岗位。
    两件事都与制服有关,都因误解而起,都经历了舆论反转。根据法律规定,公职人员的履职行为应当受到包括网友在内的群众监督。无论现实中还是网络上,民警执法、公共窗口服务都格外受人关注,这些来自各方的目光在督促公职人员文明执法、改进作风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各种“曝光”、监督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网络是赢得声援的阵地,也是助长舆论失控的东风。在微博等平台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轻易体验到“一呼百应”的快感。面对这样的诱惑,保持头脑冷静变得更难也更加重要。
    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公民在网上的言行有了明确规范。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司法解释,捏造、传播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
    因此,在愤怒前多问一句“为什么”,不仅有利于防止被自己的言行“打脸”,还可以有效避免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汴路136号院
邮编:450004 电话:0371-86178060 传真: 0371-86178007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