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7-23 第03版:法眼观澜
| 大 | | 中 | | 小 |
|
|
“放管服”的成效让人民群众评判 |
|
|
作者:□高风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576 |
|
|
|
7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便民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会议上强调,“放管服”改革不能自拉自唱、自我欣赏,不能只“放”那些无关痛痒的审批或许可,而要针对群众的痛点难点出实招,改革最终的成效要由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来评判。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深化推进“放管服”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 “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各级各部门都围绕“放管服”改革推出相关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国务院7月17日公布了《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该条例对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方面做了规范性要求。 在过去,人力资源市场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乱收费、招聘欺诈、招聘单位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该条例规定,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的,不得改变用人单位与个人的劳动关系,不得与用人单位串通侵害个人的合法权益。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用人单位和个人信息的,不得泄露或者违法使用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 7月19日,河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公布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方案,推出20项车驾管改革新举措,全面推行交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最大限度减少群众往返次数、缩短等候时间、减轻群众负担。 7月20日,河南省政府决定取消和调整行政职权事项345项,新列入行政职权事项57项。各地、各部门不得在公布的目录之外行使或变相行使直接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 简政放权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创新管理是时代要求、科技倒逼;优化服务是民生为本、便民利民。 在过去,许多行政许可事项,在行政部门看来只是收费不高的“小事”,但对市场主体和老百姓而言,可能就是“跑断了腿”的大事,有的甚至是一个跨不过去的“坎”。 曾几何时,多少企业和个人为了跑许可证、跑审批、跑备案、跑各种名目繁多的手续,可以说是“踏遍千山万水,磨破千张嘴皮”,遭遇了种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下,一定要更加深刻认识加快“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尊重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减少烦琐程序,最大限度简政放权,以保障和服务民生为本,让管理更加公开公正,让办证更便捷,让群众少跑腿,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市场主体顺心,改革才会取得实效。 “放管服”改革不是把权力从这个口袋放到那个口袋,从这个部门转到那个部门,而是要切实向人民群众让利,向市场主体让利。要抓住困扰老百姓的痛点和难点,重点推进。通过自我革命式改革,让“人”的个性得以自主发挥,让“人”的积极性得以充分提升,让“人”的发展能力得以持续增强。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通过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制定有利于市场主题平等参与市场行为的法律制度,约束行政机关、行业协会伸向市场主体的手。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大胆向市场主体放权。要简化和取消各类行政许可事项,着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明确责任主体和工作方法,做到放管结合。要严格按照公布的行政职权目录及权责清单行使职权,不得在目录之外行使或变相行使直接面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职权,切实维护权责清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深化“放管服”改革,要以人民群众满意方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各级各部门善于倾听基层呼声,多了解百姓诉求。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哪里有痛点和难点,我们就要从哪里改起。对保留的行政职权事项,要进一步简化、优化程序,创新监管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文明规范标准的政务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