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8-07-18 第15版:追寻中原古代法制文明系列报道
| 大 | | 中 | | 小 |
|
“夏启篡位”历史疑案 |
原始习惯法演变为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上) |
|
|
作者:□记者马国福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2295 |
|
|
|
核心提示 启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大禹病死后,禅位于伯益,启动用武力,发动政变,打败伯益,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这一震惊世人的举动,被史学界称为夏启篡位案。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制社会,也标志着原始习惯法演变为强制执行的行为规范。 禅让制的衰微 “禅让是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是中国上古五帝时代,即公元前2337年至公元前2110年,相当于龙山文化的后半期,产生的中国领导人更替制度。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洛阳市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马正标对记者说,“禅让制是我国上古的一种政治制度,其中也有很多法制含量。” 禅让制又被称为禅贤制,《史记集解》有言:“五帝官天下,老则禅贤,至启始传父爵。”也就是说,到夏启时禅让制才被取消。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好像禅让制是五帝时代实行的一种君主传贤制度,其实它应该更古老一些。宋代苏轼说:“自古帝王有禅让之礼。但到五帝时代时,贫富分化已非常明显,站立在社会顶尖被称为‘君’‘皇’‘帝’的人物,在他们身上虽然还保留着原始氏族长的圣人气质,但私念已经在他们身上根植,而传子制度正是人们的私念发展到一定时期结下的果实。” “传子制度其实到了尧舜时期,已经是呼之欲出了,只是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没有实现。”马正标分析说,“这里所说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看所传之子是否优秀。二是从禅让到传子的过程中,要有恰到好处的铺垫,使民众能接受这种转变。” 第一个条件,在帝尧和帝舜时都不具备,他们都没有抚养出一个好儿子。史书上说,“舜子商均亦不肖”,因此帝尧和帝舜主动打消了传子念头。 “当年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虽然没把帝位传给儿子,却传给了女婿。”马正标分析说,“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想把权力给自己人,实际上,这是家天下的萌芽和开端。” 夏启却是个不一样的人物,自小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史记·夏本纪》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意思是说,大禹的儿子夏启是个有贤德的年轻人,普天下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因此,禅让制到了这个时候,似乎顺理成章成了世袭制,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伯益其人倡德守法 大禹去世前几年,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后经商议,人们一致推举伯益为继承人。那么,伯益其人其事如何?马正标给记者作了全方位的阐述。 伯益(前?-约前1973年),又名伯翳,也称大费,他是大业的长子、蟜极曾孙(或元孙)、黄帝的六世孙。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 帝舜禅位于大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值得一提的是,伯益与夏启皆是黄帝的后裔。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协助大禹治水,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掌管山泽,繁育鸟兽。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族不服,伯益提议要德武相济。大禹接受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感化归顺。 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轶闻趣事等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山海经》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伯益。 伯益的主要政见言论可见于《尚书·大禹谟》。伯益提倡德治、仁德,认为治国要小心谨慎、忠于职守。强调未雨绸缪,这样遇到偶发事件时就不会毫无准备失了分寸。要有原则与法度,不能贪图享乐。不能以违背自然本性为代价,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也不要拂逆万民的心愿,来屈从强权者的一己之欲。这样一来,才能抚顺四夷。《墨子·尚贤》:“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伯益不但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他还擅长畜牧和狩猎,曾教会人们用火烧的办法来驱赶林中的野兽。所以在民众心中,伯益是仅次于大禹的一名英雄。因此,大禹禅让王位于伯益是理所当然的。 历史疑案 缘何产生 随着王位的巩固,大禹越来越觉得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王权应该由自己的儿子继承,不能让别人接管。可是伯益功劳卓著,威望极高,民众推举他为继承人,大禹只好答应下来。为此,大禹寝食难安。后来他想到自己能顺利继承舜位,一是当年治水有功得到了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二是舜选定自己为继承人后,就让自己行使治理天下的大权。自己也可以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儿子,只给伯益一个继承人的虚名。于是,禹王就让儿子夏启参与治理国事,掌管实权。过了几年,夏启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慢慢高了起来,而伯益虽为继承人,却没有具体权力,他曾经的政绩,人们也渐渐淡忘了。 许昌市文联原副主席郭水林带领记者来到禹州钧台,禹州钧台是夏启继位大典的地方。郭水林分析说:“这里边有没有别的黑幕,我们不得而知。据战国时孟夫子的解释,认为伯益未能得天下有两个原因:一是伯益跟大禹治水时间虽久,但只管火政,未涉全局。二是夏启品行贤德,能够继承大禹之道。但也有人说这两个理由不充足:第一,伯益佐大禹治水,施泽于民。第二,夏启始终没有官职,能不能继承王位,民众从何而知?如果说夏启平日经常与诸侯相交结,那么,即使他没有与伯益争夺天下的心思,亦不免有暗中与伯益争夺天下的嫌疑。” 看来这是一桩历史疑案。 伯益察觉到自己继位受到威胁后大怒,他本是东夷人,遂召集东夷部族率军向夏启杀来,而夏启早有防备,经过一场大战,夏启最终打败伯益,自行袭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