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12-04 第03版:弘扬宪法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 大 | | 中 | | 小 |
|
|
我国宪法修改历程 |
|
|
作者: 来源:河南法制报 字数:1425 |
|
|
|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劳动节口号》中号召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拟定一个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即共同纲领。周恩来自始至终主持纲领的起草工作,付出了大量心血。 共同纲领最后阶段的修改与定稿,是民主协商的典范。1949年9月29日,当周恩来在人民政协会议上对共同纲领的草案进行说明后,没等表决,就获得了满堂的掌声。最后,共同纲领草案获得了一致通过。 共同纲领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政府的旧法统,总结了中国人民百余年来斗争的经验,特别是近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斗争的经验,是一部人民民主的建国纲领。 共同纲领自诞生起到1954年宪法颁布,一直是我国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总的纲领性文件,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宪法开创新篇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二十次会议,正式作出《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其中指出将召开由普选方法产生的乡、县、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接着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大会上制定宪法。 由于过渡时期总路线还处在酝酿和完善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二十八次会议,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推迟到1954年召开。1954年9月20日17时55分,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1197名代表全票通过。 1954年宪法在公民权利的规定上具有开创性,首次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公民权利写入宪法。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的宪法,也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行使制宪权,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宪法草案经过3个月的全民讨论,形成了118万多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个参与的过程,也是理解宪法精神的过程。 1975年宪法历史局限性 1975年宪法酝酿近5年的时间,但真正起草的时间很短。由于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这次修宪删去了1954年宪法许多正确的规定,写进了许多错误的东西,带有深深的“文化大革命”烙印,夹杂着许多超越历史阶段的极左错误,具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颁布之后因为政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实施时间不足三年零两个月。 1978年宪法过渡性宪法 1978年宪法是一部过渡性宪法。一方面适应当时的急迫需要,部分纠正了1975年宪法中某些左的思想和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另一方面并没有彻底清除10年内乱中左的思想对宪法的影响,继续保留了1975年宪法中某些错误内容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我们国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8年宪法的局限性逐步凸显出来,在它公布实施一年多之后,1979年6月、1980年8月不得不进行两次修改,1980年8月开始着手进行系统修改。 1982年宪法与时俱进 “八二宪法”历经30年,对我国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有着突出的贡献,可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确认、完善、丰富宪法指导思想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正确处理宪法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宪法对社会治理体系的形成摸索了经验;第二阶段是1992年以后,随着宪法实施,国家价值观对社会治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以建立人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设进入新的转型;第三阶段是2004年以来,随着“依法治国”到“依宪治国”的转型,不仅从政策和法律调整转向以法治为主导的社会管理,而且从法律调整逐步转向宪法为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 |
|
|
|
|
|